(本网消息)
《中医药小故事》 朱水根/篆刻
(维多利亚线路检测中心国医馆内景)
截止今日,《中医药小故事》已经推送20期了。20期来,也不知道你们对这个栏目喜不喜欢?!很想听听大家对这个栏目的意见与建议。《中医药小故事》栏目的诞生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,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。在传承和创新两端齐发力,坚持中西医并重,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,为健康中国助力,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“中国处方”。
每期小故事,讲述了一款中药,大家不光光是看其里面故事的内容,而是让你通过小故事的形式来理解这味中药的含义、来源、更需要让你记牢的是这味中药的名称与药理,促进树立大健康的理念,更应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”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,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,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、发展好、利用好”。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,也明确要求“中西医并重”。树立大健康的理念,更应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,服务于人民健康。
小故事这一栏目每周二、四推送,我们将持之以恒,希望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,欢迎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!
今天20期的中医药小故事,讲的是“吴茱萸”,从名字上来看,可能与姓氏有关,你想了解求证,请看故事吧。
听说,“吴茱萸”在春秋时期的原名是“吴萸”。这种草药原产地是当时的吴国,它是一种可以止痛的良药。
在当时,吴国与邻近的楚国比较,算是小国家,小国就要向大国进贡。有一年,吴国进献楚国的贡品里面就有吴萸这种草药。没想到的是楚王一看见这种草药,竟然勃然大怒:
“你这小小的吴国,竟然敢将以国家命名的物品当贡品,这分明是看不起堂堂的楚国吧?快拿回去,不收!不收!”
吴国的使臣呆若木鸡。
这时候,有一位姓朱的楚国大夫,立即上前对楚王说:
“大王,这种草药吴萸能够治疗胃寒腹疼,还有止吐止泄的效用。吴王是听说大王您有腹痛的老病,才把吴萸选来进贡的。假如不接受,岂不是伤了两国的和气?”
“别胡说!”楚王大声喝道,“本王用不到什么‘吴萸’!我们国家也不需要什么‘吴萸’!”
吴国的使臣又羞愧又生气,他只好退出王宫。朱大夫追出来说:
“请您不要生气。请把吴萸留给我好了。我相信楚王早晚会需要它。”
吴国的使臣就把吴萸留给了朱大夫。朱大夫把吴萸带到家中,种在庭院内,还命人精心照料。
吴国的使臣回国后,吴王听到汇报后,认为楚王太无礼,就和楚国断了交情。
几年之后,吴萸在朱大夫的庭院里长得非常茂盛,已有大片面积了。朱大夫明白,这种草药的果实需要在没成熟时入药,因此,朱大夫命人及时采摘果实,晾干后收藏,这样保存了很多。
突然有一天,楚王旧疾复发,肚子疼得虚汗直冒。朝中的大夫都急坏了,但谁也束手无策。
朱大夫赶紧用吴萸煎汤,把它献给楚王。楚王一连吃了几剂,肚子就不痛了;再吃几剂后,就痊愈了。楚王就去问朱大夫:
“你送来的是什么药啊?”
朱大夫回答:“这种草药就是之前吴国进贡的吴萸。”
这时候,楚王十分后悔当初不应该那样对待吴国。他一面派使臣与吴国和好,一面命人广种吴萸。
有一年秋季,楚国瘟病来袭。很多百姓上吐下泻,甚至因此病死了。
楚王赶紧传旨,命令朱大夫配药救老百姓。朱大夫就以吴萸为主配药,救活了很多濒死的老百姓。
楚王为了让大家记住朱大夫的功劳,传旨将“吴萸”更名为“吴朱萸”。后来,人们为了标明这是一种草药,就把“吴朱萸”的“朱”字,加上草字头,改成了“吴茱萸”。
吴茱萸药理:味辛、苦,性热;归肝、脾、胃经。具有散寒止痛,降逆止呕,助阳止泻、疏肝下气等功效。用于肝胃虚寒、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,胃寒呕吐,虚寒泄泻,疝气,呕逆吞酸,口疮溃疡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