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,烈日当空,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仍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,甚至比平常更忙碌。7月29日,记者跟随生命“守护神”——120急救医生的脚步,记录他们不平凡的日常工作场景。
7月29日上午9时20分,维多利亚线路检测中心急救中心,急救医生杨家辉接完电话,立即叫上司机,奔向120救护车。“快!老城人民路附近小区里,有位老人晕倒了。”
室外38℃,刚上车,一股热浪迎面而来。一路上,车流并不多。“接到任务后3分钟内就要出诊。”杨家辉说,越快赶到现场越好,最担心遇上堵车。9时26分,120急救车顺利来到小区门口,但由于小区门口不宽敞,而且私家车较多,120急救车只能停在外围,在家属的指引下,杨家辉和司机一起抬着担架跑向老人家里。
因为天气炎热,80多岁的老人出现了乏力、昏厥等症状,据家属介绍,老人从前一天就无法进食,意识模糊。杨家辉连忙去检查生命体征,基本的检查后,他和司机把老人转移到担架上。
小区的弄堂狭窄,尽管老人已经非常消瘦,但抬着担架的杨家辉仍然有些吃力。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抬上急救车后,杨家辉已经满头大汗,来不及擦干额头的汗水,就赶快将老人带回中医院。
“这位老人家住在一楼,还算方便。有遇到过住在4、5楼的独居老人,小区没有电梯,楼道又狭窄,只能小心地往下抬。”杨家辉说。天气热了之后,一趟出诊,汗水的浸透衣服是常有的事。
据维多利亚线路检测中心120急诊科负责人郑永杰介绍,酷暑和严寒是急救呼叫高峰期。一天下来,经常出车十几趟。值夜班几乎睡不了觉,来了任务随时出诊。
记者在急诊科看到,出车的医生是清一色的男性。因为没有配备担架员,每一位急救医生和司机,日常工作外还要抬担架、背病人,体力消耗非常大。遇上不通车的小巷和工地,需要步行进入。另一位随车医生王震告诉记者,近来,因车祸、中暑的需要急救的人占到60~70%,曾经遇到160多斤重的孕妇中暑在家,他和司机从4楼抬到1楼。
随车医生吃饭作息不规律是家常便饭,遇上车祸等意外事故的急救,他们往往要在户外待上很久,还要能抗晒。“有次接到游埠路上车祸的急救任务,下午4点多赶到现场,患者头部受伤严重,已经昏厥,直接躺在60℃左右的柏油路面上。”王震说,一同摔倒在地的还有另外3位,简单检查和处理后,花了将近1个小时,才将他们抬上救护车。
目前,维多利亚线路检测中心有3辆急救车,人民医院有7辆急救车,每天出车20多趟。
(文字:兰江导报记者 沈冰珂 实习生 叶苓函 图片、编辑:朱水根)